他们,用“产智双驱”走出数据库教学创新之路
如何让数据库课程与产业接轨?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具备走向岗位的能力?带着这些问题,朱晓晶团队开始了《数据库系统》课程的探索。他们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去回应产业需求,用实践案例去打磨课堂,让一门课程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。对团队而言,这不仅是一次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,更是一次并肩作战、共克难关的成长历程。

教学改革:从理念到“三链同频”
数字经济时代,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新工科领域的核心支撑。面对传统教学中“重理论、轻实践”,学生难以与产业需求接轨的问题,团队逐渐形成了“产智双驱”的教学理念,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,推动教学与产业结合。

围绕这一理念,他们把课程设计成“三链同频”:“技术链”上,用openGauss替代原有实验,所有案例全部跑在鲲鹏+统信OS国产化栈;“产业链”上,期末项目必须与企业真实项目对接,使用国产数据库完成相关设计和实现;“人才链”上,建立课堂贡献—社区认可—企业 offer”的培养路径,让通过社区贡献的学生能够直推华为及其生态企业实习。
为了承载这一思路,团队搭建起“基础—应用—综合设计”三级课程体系,引入openGauss国产数据库实训平台,开发了电商、银行等案例库。案例库开发初期便面临难题:如何让案例既贴合企业场景,又符合学生学习进度?团队在走访企业、与一线工程师沟通后,决定把项目拆解成学期任务包,每个任务包都对应企业中真实岗位KPI,学生分组完成“系统工程师”“软件设计师”等角色任务,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发布需求并验收成果。课堂中的“作业”与“成绩”,变成了“订单”与“交付”。
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同样充满挑战,团队尝试探索“课证赛岗”四位一体机制,但如何让岗位、课程教学、证书、竞赛之间相互平衡,团队探讨了很久。最终,他们决定将数据库认证证书的相关知识点融入日常教学,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华为ICT大赛等高水平竞赛,同步到企一线去进行岗位见习,让学生真正能进入企业工作环境。
并肩奋战:备赛中的坚持与收获
备战教学创新大赛的日子,充满挑战也洋溢温情。白天授课完毕后,夜里团队仍在实训室里修改方案和课件。团队里没有明确层级之分,只有一张共享的甘特图,谁有时间就接任务,谁遇到难题,全组人便群策群力,共同克服。决赛前夕,为了让展示更有感染力,他们推翻了十五稿比赛方案,反复修改内容逻辑与语言表达。正是这样齐心协力的精神,让他们获得了国赛三等奖的荣誉。

他们的教学成果还体现在了学生的优异成绩上:学生在华为ICT大赛等高水平竞赛中斩获国家级一等奖等20余项荣誉,数据库认证证书通过率提升40%,在企业见习中也受到高度评价。采用这一模式培养的学生,进入数据库工程师岗位后的适应期缩短了30%,毕业生服务地方信息产业的比例达到78%,真正实现了“毕业即顶岗”。
实践总结:跨界、倾听与坚持
回望这段教学创新与备赛的经历,团队总结了三个关键词:跨界、倾听与坚持。首先,教学创新需要敢于跨界。以“数据库系统”为例,这门课程完全可以和AI、信创等前沿领域相结合,关键是找到技术与教学的契合点,让前沿技术真正服务于课堂;其次是多倾听学生的声音.通过学生的反馈能够让课堂更贴近他们成长的需求;最后是坚持长期主义,从课程大纲1.0到4.0,他们整整打磨了12年,这其中不乏迷茫和挫折,但每一步的扎实积累,终有一天能结出成果。

正如团队所说:“好的课程不是设计出来的,而是和学生、企业、团队一起生长出来的。”未来,他们还计划把这套模式推广到全国三十所合作院校,继续探索基于大模型的智能教学新形态,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注入更多动能。
VR全景看校